400-123-4567

ph.d怎么找博后 (二)CV, cover letter和推荐信发布日期:2025-01-08 08:00:13 浏览次数:
这个系列一共三篇,这是第二篇。
第一篇是ph.d怎么找博后 (一)哪儿找opening
第三篇是ph.d怎么找博后 (三)如何面试,选offer, 以及博后到底是什么
只发豆瓣,谢绝转载。谢谢。
接着昨天继续说,关于怎么写CV和cover letter, 以及其他一些零碎儿比如推荐信。
CV,cover letter, recommendation letters是找博后的三块敲门砖,不光博后,找一切工作,faculty, industry, 都靠这三砖。不过有的人手里拿的是哪吒的金砖,一块丢过去就已经把对方老板砸晕了。而大部分人是愤怒的小鸟,恨不能把自己身家性命都写在email里,丢过去以后不是石沉大海就是碰得头破血流。哪吒们不是咱的目标读者,只希望下面这些小tips对愤怒小鸟们有点用。
1. CV
1.1. CV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诚实。别没真正搞上学术呢,先把一些学术败类的坏毛病学了。CV造假界的宗师级人物,传说中的Lu Jun同志,可以整个CV copy别人的,给自己搞到青年千人、正教授(详情请看旧文), 请不要觉得你们也可以这么干,Lu叔叔有练过,小孩子不要随便模仿,这么搞在北美比国内死的更快。当然,估计你们大多数也没这个胆造这种级别的假了,但是在一些你觉得不算造假的地方吹牛B,一样很危险,最好不要。比如,把奖项等级抬高,把team award整成一个人的,还有,比较常见的,把共同第一作者的文章作者顺序换换,把自己排前边(排名第二的共同一作喜欢干这个),或者不注明是共同作者(排名第一的共同一作喜欢干这个)。跟你们说这都没用,博后老板都是些千年老狐狸,自吹奖项什么的一眼就看出来了。文章作者问题更容易露馅,一查就知道了。而且,文章奖项什么的,在你找博后过程中占的分量,远比你想象的小,老板们对你的印象占的分量,远比你想象的大,这么干不但不诚实,而且蠢。还有一些行为,也很不好,比如在专业技能里面列一大堆,都是very familiar with, 实际上可能也就做过一两次,或者干脆就是合作者或者技术员帮你做的,data在文章里用了一下。或者只会写个“hello world"就说精通某语言。这些东西都太容易露馅,interview的时候一聊就明白了。不要觉得吹一吹让你得到interview的机会是占了便宜,speak from experience, 这种纸面到真人的实力落差,对你自己的伤害相当的大,基本上如果面试的有两人,你几乎肯定没戏,哪怕对方实际上比你还稍差一点。
1.2 CV的格式一定要professional, neat. 我为什么先说格式不先说CV的内容?内容是已经由你自己的努力决定了的,如果你有个5,6,7篇一作CNS,你就算光写个名字电话,把文章列上去也能给你拿一堆offer回来,格式算个屁!如果你跟我一样也就一靠科研混口饭吃的民工,格式还是很重要。一般找industry工作CV可以短点,学术CV可以长点,但是也不要太长,根据你有多少内容,3-6页都算合适。什么是好的CV格式很难讲,你可以去网上搜模板,但是不理解实质照抄也抄不对的。CV基本的要求是清晰,完整(基本元素不缺),有逻辑结构(!),不需要做得很花,但是一定整齐,整洁,消灭所有typo, 格式,语法,字体毛病。
所谓清晰,就是最重要的信息一眼可见,不要让人到角落里,或者一堆文字中间去找你的BS degree,research interest, expertise之类的。自己的强项优点要利用格式强调,highlight, bold, italic, 单列一行之类,但是不要太频繁,有几处足矣。请相信我, 老板们都是日理万机,一个星期不check邮箱里面就会有上千封email. 他能看你CV的时间顶多也就3分钟,让你的基本信息和优点一眼可见,非常重要。
所谓完整,就是所有必要信息都在。有的人觉得自己本科学校不好,就不写,绝对错误。有的人中间在非专业领域工作过,或者有一段没工作在家带孩子之类的,不写,整个时间履历对不起来,很不好,让人觉得你在隐藏什么东西。大方写出来没什么不好,都可以理解,如果你其他方面素质够,这不会阻挡给你offer.
有逻辑结构,这点也很重要。CV不是信息简单罗列,也未必一定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要尽可能按照申请位置的特点进行剪裁调整。这点在后面讨论内容的时候一起说。
1.3 CV的内容。CV不是什么都要包括,也需要剪裁调整,一个版本打天下,野投5,60份并不可取。举个例子,如果这个位置你从广告里看见跟你的兴趣和专长很一致,那你可以把research interest放在最前面(简短即可)education background之后马上是与此相关的工作和研究经验,不一定按时间排列,最相关的部分多写,仔细写,相关度越小的部分越简略。相关的专业技能列表也可以往前提。teaching经验之类的可以放最后。如果这个位置跟你以前的研究其实不太相关,更好的做法是展示自己在本领域的成绩,productivity以及diversity, 而不是硬往上靠,说一些你自以为和人家相关,但其实你也不擅长的研究经历。例子不能全举,这个要靠个人自己体会,变化随心,原则是越重要的信息越往前放。底线是整个CV应该有一个逻辑结构,比如我是谁->我的兴趣->我的专长(经历)->我在我的领域内有多好(publication, citation, awards)->我的专业技能,哪些是专家级,哪些熟悉,哪些有涉猎-->其他部分,communication技能,presentation技能等等。一个有逻辑结构的CV, 不能给你凭空加上什么,但是可以让你的实力最大程度表现出来,让人很容易在很短时间内对你形成印象。相反一个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CV,会让阅读者很头疼,读完了要花时间想想才能对你形成整体印象。心理学告诉我们明显前者会更容易得到好感。
2. cover letter
cover letter实际上就是你写给教授申请的email. 申请博后的Cover letter不用太长,不超过半页,最多3/4页即可。
2.1 首先特别特别强调一下,cover letter的第一个大忌,抬头千万不要写什么to whom it may concern,Dear Sir/Madam, Dear Professor, 一定要写名字好吗?找工作不是姜太公钓鱼好吗?如果你做不到把每个申请的位置都仔细研究一下,至少也别懒到让人一眼就看出来。这种抬头给人的信息就是:this guy does not even care this position. 教授们看见这种抬头,99.9%直接就删了。别说没人会这么傻,我们组前两年招博后常常是我来干pre-screening的粗活儿,看过的CV没有两百份也差不多了,还真有那么10-15%左右的人这么写,我时间没教授们金贵,本着负责态度都还大致浏览了一下,结论是教授们是对的,写这种抬头的人的CV也都一塌糊涂,很多时候研究方向都不相关。
2.2 cover letter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并表示对这个博后位置的兴趣。不要觉得所有个人信息CV里都有, cover letter里就不说。什么学校毕业的,ph.d老板是谁一定要提。技术专长,ph.d主要研究方向,学术成就一定要提。特别是那种没有打广告的情况,你是写信去问人家有没有opening, email里必须简明扼要地把你是谁,干什么的,你的闪光点,为什么对这个组感兴趣说全,否则很多情况人家连附件都懒得打开直接就删了。没办法,如果你有一天做了教授也会这样的,信看不过来。好的学校每个教授信箱里每天都会有几封博后申请的。
2.3 热情程度。我以前认为这个不重要,但是申请看多了,体会出来,一封很有诚意很有激情的cover letter, 确实比一封冷冰冰例行公事介绍自己的letter更能让人感兴趣, 通常这样申请者专业素质也较高。所谓诚意和热情体现之处,可以是对自己过去工作的描述,可以是对你申请的这个组的工作的认识。很多教授喜欢招有热情,ambitious, 甚至aggressive的人,如果你能让他对你产生这样的印象,常常可以帮你beat很多publication比你更多,专业比你更对口的竞争者。
3. recommendation letter.
1.1 何时寄。 推荐信一般一开始不需要,如果你的CV,cover letter让教授感兴趣了,他会主动问你要的。如果你非常在意这个位置,或者觉得你的推荐信很强,可以加分,也可以一开始就让你的推荐人直接发给对方教授。大忌:那种把推荐信跟自己的CV打包一起寄过来的做法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而偏偏很多咱们的同胞和老印们就喜欢这么干。这部分是因为科研文化不同,在国内推荐信都是不保密的。但是在北美,能被推荐人看到的推荐信基本没用。
1.2 推荐信草稿的问题。 通常,在北美,ph.d找博后的推荐信肯定是老板自己写自己发的,从头到尾你都看不见。有的老板很好,会给你看,但是很少。老板之外的推荐人,首先,你问人家是否愿意作为你的推荐人的时候,就应该把自己的CV附上,供人家参考。有的人还会问你具体申请了那些学校哪些教授,说明他很在乎自己的声誉,觉得你水平跟申请的地方不匹配的话可能不会答应给你写。但是这些人其实很靠谱,如果一旦答应给你写,肯定写得好,而且就是因为他们严谨,推荐信分量更重。
有的人如果跟你接触不算多,也可能让你先draft, 这也不算罕见。教授们给本科生写推荐信大多数都是这个模式。如果不幸你有多个推荐人都让你先draft的话,你一定要小心,最好找不同的朋友帮你写不同的版本。一个人,即使你再翻花样,哪怕内容完全不同,行文的风格是变不了的。当教授把几封信放一块看的时候,so obvious. 当然,负责的推荐人拿到你的draft后,会自己再改很多的,但是,有的人真的就随便改几个字就发出去了。从你的角度,你肯定要assume后者情况会发生。即使你只需要draft一封,也要小心,别为了说自己好话不顾事实,什么都写。我见过一个大姐的申请,国内博士老板的推荐信,写了半页纸她高中的辉煌成就,这也太假了,一眼就知道事自己写的。虽然老板最后还是给了她interview,因为纸面上看她专业确实不错, 但是这封信就废了,完全没起到正面作用,最后interview完了老板也没给她offer.
1.3 胡说一点美国的推荐信文化
不要觉得美国事事都讲制度走程序,竞争都靠实力,本质上美国跟中国一样是个人情社会,只不过人情的路数不一样。客观上制度也限制了一些人情的效力,但是跟国内比,也就是五十步一百步的差别。两个申请者,一个6篇paper, 专业对口,一个3篇paper, 专业相关但是不算完全对口,但是有一个推荐人该教授认识,而且推荐信很好,你猜谁会被邀请去interview? 但是教授们喜欢这样做也不能说错,因为有时候确实纸面实力和真人是有落差的,教授们选择听自己信任的人的推荐,只是一种控制风险的策略而已。毕竟,选择的背后是自己的利益,绝大部分时候,教授是为了招到能给自己干好活的博后,而不是单纯为了卖谁一个面子,或者为了换取其他方面的利益。后一种情况不能说没有,但是国内这方面就更不鲜见了吧,因为利益交换的渠道更多。这两年有人咋呼要取消高考,不搞应试教育,跟美国一样搞申请、推荐上大学,纯属扯淡。现在推荐保送的猫腻还揭露不完呢,完全靠推荐上大学,敢想吗?
推荐信在美国无处不在,任何一个职位,上中学,上大学,研究生,博士后,企业界,教育界,政府部门,全部都要推荐信。而我最不习惯美式推荐信的一点,就是形容词的通货膨胀式和社交性虚伪混合起来形成的这么一种变态的推荐信文化。如果不熟悉美国的这一套,你打开任何一封推荐信,看到的都是满篇的好话,你会觉得这个人要么就是爱因斯坦要么就是特雷莎修女。打个比方说吧,正常人觉得推荐信的评价标准应该是这个人1.不好 2. 一般,3.好 4.非常好,但是美国人推荐信对应的标准是1. 非常好 2. 非常非常非常好,3. 这个人绝对是个天才 4. OMG,这个人是爱因斯坦,一千年才出一个。所以,你得非常熟悉美国人的形容词、句式的等级才能读的出真正意思。另外, 很多真正的评价都需要read between the lines. 比如,信里说这个人很hard working, work ethic非常好,非常好motivated, 但是没有提过这个人很有idea, 很creative, 那么这封信的真正意思是,这个人只会埋头干活不会动脑子。如果说这个人非常有idea, 非常motivated, hardworking, 非常independent, 但是没有提teamwork, 那么真正的意思是这个人是个自以为是的大混蛋,从来不听老板同事的。 以上这还是满篇都是好话的情况,如果在信的末尾有那么一句直白的,哪怕的淡淡地提一句,这个人似乎在某方面还需要提高,那就等于直接说: Do not hire this person. 100%的负面推荐。
前两年,有一个海龟的哥们,好像是医学相关专业的,不晓得履历上造了什么假,被方舟子挖出来示众了。这哥们为了表示自己确实很牛,把他回国求职时候国外博后老板或者是什么上级主管给他的推荐信贴出来,有人给转到mitbbs, 众人都笑疯了。那就是一封貌似满篇好话其实完全负面的推荐信,这哥们已经身中七八枪了还浑然不觉,当黄马褂穿出来招摇,实在好玩。实际好多人也跟他一样,我也是到美国好几年后才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自己看过很多推荐信以后就更明白了。相对来说,欧洲人的推荐信就很朴实,有时候甚至走另一个极端,夸张点说,他们的评级标准是:1. 很不好 2,不太好,3,还行,4.不错。这也是欧洲过来的学生比较吃亏的一点,不过,有经验的教授都知道这一点,会自动在这两种评分体系之间进行转换的。当然这也就是随便一说,欧洲国家间也不一样,也有喜欢跟美国一样吹的。
好啦今天就到这里。下次再说电话和on-site Interview需要注意的小问题,有多个offer怎么选择什么的。
补充一点今天想起啦的关于CV内容几个注意事项, 以及一些国内毕业的ph.d申请中常见的小问题:
1. publication list: 如果你是属于物理化学生物工程之类,以Journal paper作为主要发表阵地,会议报告、poster并不重要的专业。那么一定把journal paper和会议presentations分来列,不要想混在一起给人以文章数很多的印象。这样做效果适得其反,教授们对这都司空见惯了,一看见这样的条件反射就会想,啊哦,这个人paper不多,而且很不自信。如果是EE,CS之类会议论文反而更高端的,此条不适用。
2. papers in preparation. 这种条目是每个看CV的人最烦的了,because this status can mean anything. 文章快写好了马上提交了,也是in preparation;实验做完了正要开始写也是in preparation; 有的人只有一个idea,活还没干呢也敢写个paper in preparation. 这些情况在老印和咱同胞的CV里非常常见。有的人publication一列17,8篇,仔细一看8,9篇in preparation, to be submitted. 这没法不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很爱吹牛,一点也不踏实,而不是觉得你productive. 我个人觉得,papers in preparation不是不能列,但是要注意比例,绝对数量不要超过2-3篇,而且只列你自己作为lead author或者有significant contribution的paper.
 另一方面,submitted,或者 in revision的paper, 可以大大方方列出来。这表示文章已成型,近期就会发表,肯定会算你的成绩之一。但是,submit到哪儿就不用写了。要说在吹牛B这方面三哥可比咱有才,我已经见到过双手数不过来的数量的三哥版CV里,列着这篇submitted to nature, 那篇submitted to science. 这只能招人笑话。
3. 总之,published, submitted, in preparation的paper分开列,journal和conference分开,简单清楚,professional. 本人名字可以highlight,方便读者。如果有CNS之类的大paper想bold一下journal name也可以,但是要bold就所有journal name都bold,别bso得太明显,让人觉得小家子气。
4.专业技能,不在于列得多而在于把程度说清楚。nobody knows everything. 你越突出重点,对雇人的老板才越有用,博后是专才,不需要什么都懂一点。
5. 其他零碎儿,专业协会membership, nobody cares. 但是paper review的经验写上有加分。好的杂志reviewer的资格不是很好拿,算是个recognition. 也能从另一方面说明你的研究实力。专业相关的certificate, workshop培训经验,也都写上。teaching能写就写上,这从侧面说明你的communication skill. 如果有过跟ph.d老板一起写funding proposal的经验,一定写上,并且highlight! 组织或者帮助组织过什么学术活动,写上,这是leadership和organization的能力,都是博后需要的。


平台注册入口